北斗星光環的消失
社會工作者(社工)被稱為「北斗星」,不只是七十年代電視劇「北斗星」深入民心的影響,而是當時的社工的形象鮮明,為正處於人生低潮、無助、「迷途」及黑暗中的受助者提供一點微弱的光芒、為他們引路,重新出發。這裡我想起八十年代的一些寫實電影,都是講述香港經濟急速發展下的社會問題,他們不同的遭遇。在公民意識及生活環境改善下,社會福利服務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百花齊放,回應市民的需要及與他們一同解決困難。
我認識社會工作於中六時,當時是我與親戚商討報聯招選科時得知,事實上我是理想成為一位教師,可是公開考試的成績不佳,教育學院考不進,與當時為社工的親戚討論時,她覺得我喜歡幫助別人及態度真誠而適合當社工,之後我就把社會工作文憑課程放在聯招的頭三選擇。最後我亦能夠入讀最後一屆的社工文憑課程,接受社會工作專業訓練。可能自己是一些成績中游學生,從來未面見過學校社工,同時也較少參與義工活動,只是組織及參與學校的學會活動,當時對社會工作只流於義工活動及幫人。入學面試時絕大部份同學都有參與義工服務經驗及從社會福利服務工作,但當時自己卻膽粗粗把自小到大的經歷分享一次,對一些違法者的看法及自修生考高考時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同學及面試的講師,想不到最後都成功入學與大部份一同面試的同學完成社工文憑課程。
就讀社工文憑時,從講師們講學、個案分享及理論中讓到我們自身覺得被冠以「北斗星」的光環,認定這專業的助人事業是如此的任重道遠,就算身邊的舊同學、親戚及朋友都覺得如此。何以此「光環」會逐漸消失?當我開始實習及接近畢業時,發覺學院理論與現實服務的差距之大;知道我是末代文憑社工,將來升學及業界內認受性的考慮;以及業界內管治模式及社會經濟環境的改變;加上求職時的經歷及機遇;讓我明白到「北斗星」光環消失的現實,但我至今仍然抱著「過程目標大於事工目標」的心態去服務、接觸及面對工作、業界事件及人生經歷。
「北斗星」光環的消退,變成近期的「螢火蟲」或「火柴人」?這個演變論述我覺得有點妄自菲薄,雖微光處處而生命短暫的螢火蟲及火柴可以為身邊一撮提供熱與光,我認為螢火蟲及火柴未能團結地為受助人及社會提示到我們長遠的發展方向,只能自我繁衍及薪火相傳,未可以把助人自助及助人互助的理念傳遍我們香港社會。我們未如北斗星的偉大及恆久,我們的精神能夠如天上星宿一樣承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