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我在社福界的日子.三點三




制度化的迷思 


制度形成的迷思 (一)

制度的出現源於我們生活世界一些約定俗成並認可的規範及原則所建構,由權力認可下而產生,而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不同且交錯的制度,古代封建到現代社會都靠著那些制度運作及生存,如沒有制度能於當時當地社會有效運作的話,則「禮崩樂壞」,社會族群面臨瓦解。制度的存在及互相制衡是有利於維持社會穩定,制度與制度之間形成社會階層,建構成社會上下層建築及社會界限,讓人民自於社會階層中互相角力,爭取流動機會。故封建時代已出現讓人民「往上流」及社會排擠的制度,如教育及考試制度、軍事制度及宗法制度,而現代社會亦以教育及考試制度、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提供「往上流」機會,維持弱勢社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可是當我們選擇相信並依賴制度時,很快便被制度的鐵籠及鉫鎖所控制,並跌入鐵籠內的迴廊之中,放棄了自身部份的自由,無法脫離。


迷思之處.我們不自覺及覺得理所當然地相信及依賴制度及其衍生物(如政治制度、警察及軍隊等),把自己原有的自由及權利放棄,交給權力、管治組織及國族領袖,而不去質疑及爭取變革。


我們安於一隅之內,享有地區內部及國家制度的適度的保障,回想七十年代到回歸前,香港社會福利服務發展之急速有如經濟發展一樣,到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港人無權參與及被咨詢造成我們一點的失落、無助及疏離感,但對整個社福制度發展無太大的影響。回想當時的社會人士及傳媒有多少談論到露宿者、低收入人士、家庭暴力等社會現象及需要,因香港當時主流氣氛都論述經濟及消費生活的「紙醉金迷」時代,只有「有心人」才會主動關注弱勢社群,這正正是自由主義社會特質,而非制度的完善[1]


[1] 若各位有時間,可參閱八十年代的寫實電影如「靚妹仔」、「癲佬正傳」及「聽不到的說話」等;又可細味麥當雄、許鞍華及爾冬等電影。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團體派物資的迷思.本末倒置的詭辯



團體派物資的迷思.本末倒置的詭辯
回應日前新聞:團體派物資更多人露宿[1]

近日新聞報導[2]:「深水埗露宿者餐風露宿,近年靠熱心團體及區內飯店東主「明哥」熱心派飯送暖支援,但昨日社署及民政事務處官員在區議會上,直指因團體及明哥「愛心爆棚」,不但打擊露宿者脫離露宿意欲,反而吸引更多人在區內露宿。」從社署、民政事務處及區議員的論述中反映了他們各單位各自為政,又未了解露宿者的需要,對善心人士及義工的負面評擊,社工又礙於服務及資源所限,未能滿足露宿者的各項需要,這正正揭示了對露宿者的社會福利政策不足,亦暴露了政府各部門對他們涼薄、忽視及厭惡。

社署及民政事務處只提供他們於政策下權限所及的地區工作,提供十分緊絀資源去處理地區需要;全港提供露宿者服務的受資助機構只有三間,自負盈虧組識只有四間,社工經常要接觸露宿者及穿梭於各政府部門之間,為他們提升脫離露宿的動機之餘,亦爭取各項援助、社會福利及服務。區議員亦只反映了地區部份現況及爭取居民權益,認為善心人士及義工「好心做壞事」,讓區內露宿者對深水埗區有歸屬感而不會離開。那些代表政府部門官員的詭辯打擊並扭曲了市民善意的行為(這正正是獅子山精神的彰顯),可能讓善心人士及義工卻步,同時更令露宿者的生活被邊緣化,製造更多的社會矛盾。



各政府部門及區議會有沒有反思及檢討為什麼會有善心人士及義工為地區人士提供暫時性的援助,而單憑片面表面的觀察、居民投訴及數字,就需要把露宿者定型,趕他們離開。那就失去了平等及公義了,同時亦不尊重人應有的權利及自由。

「免費派飯的明哥指,他與團體不止派飯,每次都聯絡義工、助露宿者戒毒,更與義工籌錢,為獲配公屋的露宿者交兩個月租金上期、搜尋床褥等,民間已盡力協助露宿者過新生活。」從明哥的論述中反映,即使露宿者可以有機會脫離露宿,他們面對不少生活上挑戰,當中的挑戰包括工作、生活開支及心理上的適應等。在輪候服務及福利的過渡期適應可能對他們造成的焦慮,減低脫離露宿的意欲,而派飯的受眾亦不只於露宿者,同時區內的低收入人士、長者或領取不到社會保障人士都可以是明哥及團體受惠對象。

不知有多少同工讀過這段新聞的反思如何,但我們明白要了解服務對象的需要,不能只在辦公室、參閱書本及報告中認識,還需要親身落區接觸居民、善心人士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及露宿者與他們溝通,方能了解派物資與更多人露宿的相關程度,從而減低彼此的誤解。


[1] 星島日報 – 201394。「官:團體派物資更多人露宿。」摘自http://hk.news.yahoo.com/%E5%AE%98-%E5%9C%98%E9%AB%94%E6%B4%BE%E7%89%A9%E8%B3%87%E6%9B%B4%E5%A4%9A%E4%BA%BA%E9%9C%B2%E5%AE%BF-214616768.html
[2] 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