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我在社福界的日子.三點三




制度化的迷思 


制度形成的迷思 (一)

制度的出現源於我們生活世界一些約定俗成並認可的規範及原則所建構,由權力認可下而產生,而我們的社會中存在著不同且交錯的制度,古代封建到現代社會都靠著那些制度運作及生存,如沒有制度能於當時當地社會有效運作的話,則「禮崩樂壞」,社會族群面臨瓦解。制度的存在及互相制衡是有利於維持社會穩定,制度與制度之間形成社會階層,建構成社會上下層建築及社會界限,讓人民自於社會階層中互相角力,爭取流動機會。故封建時代已出現讓人民「往上流」及社會排擠的制度,如教育及考試制度、軍事制度及宗法制度,而現代社會亦以教育及考試制度、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提供「往上流」機會,維持弱勢社群的基本生活需要。可是當我們選擇相信並依賴制度時,很快便被制度的鐵籠及鉫鎖所控制,並跌入鐵籠內的迴廊之中,放棄了自身部份的自由,無法脫離。


迷思之處.我們不自覺及覺得理所當然地相信及依賴制度及其衍生物(如政治制度、警察及軍隊等),把自己原有的自由及權利放棄,交給權力、管治組織及國族領袖,而不去質疑及爭取變革。


我們安於一隅之內,享有地區內部及國家制度的適度的保障,回想七十年代到回歸前,香港社會福利服務發展之急速有如經濟發展一樣,到八十年代初中英談判香港前途時,港人無權參與及被咨詢造成我們一點的失落、無助及疏離感,但對整個社福制度發展無太大的影響。回想當時的社會人士及傳媒有多少談論到露宿者、低收入人士、家庭暴力等社會現象及需要,因香港當時主流氣氛都論述經濟及消費生活的「紙醉金迷」時代,只有「有心人」才會主動關注弱勢社群,這正正是自由主義社會特質,而非制度的完善[1]


[1] 若各位有時間,可參閱八十年代的寫實電影如「靚妹仔」、「癲佬正傳」及「聽不到的說話」等;又可細味麥當雄、許鞍華及爾冬等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