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矛盾背後



矛盾背後
近日與學生討論大學面試時,剛巧討論「中港矛盾」議題,選取了「蝗蟲」及自由行作討論。學生們都能作理性分析當中事件背後的一些誘因「推拉力」問題,為何國內遊客及新移民帶來香港人對國內人士的不滿及矛盾。相信他們多加閱讀及討論相關資料及背後延伸的概念,可以更多角度地找到矛盾背後的糾結。

與學生討論時,小弟問了幾個問題:
「點解香港人咁憎同咁怕國內移民?」
「點解我們咁怕被國內的文化影響甚至取代?」
「為何我們不能主動地影響國內的新移民,學習本土文化及[文明]行為?」

學生們在第一及二的問題都有理性的表述,包括一些對國內遊客及移民在港行為的理解:
文化差異問題;
傳媒及網絡媒體的把關及影響;
本土生活文化及基本生活改變。

當小弟提出第三題的時候,全場鴉雀無聲,原來學生們從未想過可以主動地令新移民適應本土文化及學習我們認為文明的行為,只是本土文化是以文化融合「熔爐式」還是「各自各精彩[沙律盤]」;他們表示從來沒有聽過這個論述,覺得會被「大陸文化」侵占的主流論述太悲觀,又未曾想過自己可以為此出分力。

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香港人的國族思潮.二



香港人的國族思潮.二
甲午馬年之始,萬象更新,祝闔家平安,身體健康。
新年新景象,上回有朋友賜教[1],讓自己對本地的論述更為認識。

何以自己會有香港人的國族思考,相信都是自己對香港人的身份出現了迷思。究竟如何能讓自己對自己的民族產生認同,以及香港人對民族的認同,相信將會一場筆戰及政策的論戰了。

至於一國或一地的民族如何建構,可以自然演化,又可以是由權力壓制所建構。自然演化的民族,當中經歷過不少血統、地域及戰爭的磨鍊,即使沒有現代認受的國家制度,尚能保存到現在[2],但現在他們太多生活於其他民族的管治,受到不同程度種族政策及制度影響。

一個國家的統合,國族意識的建構,讓我想起張彧暋博士的日本社會課,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政府把各地方言及文體統一成現代日本語,一個「得意」到青蛙有多於十重叫法及寫法的現代國家,都是以權力的高壓及懷柔手段,把地區方言及文書文體消弭;再通過統一的教育體制去達至國民教育,再以中華文化的儒家忠君愛國,獨尊天皇的意識,輔以現代君主立憲政治制度及軍事管理,建構一個近代「軍國主義」社會。

回想一個國家的統合,國族意識於中國大陸的建構,可以由三千多年於黃河流域開始,通過封建社會的互相征伐及統治,每個朝代對異民族的政策及觀念不同,當中以秦朝的統一對國族身份作出了第一次的確立,經歷由秦到清[3]的發展,最後只有五十六個民族可以流傳至今。民族的演進過程,相信中原文化內出現過的民族不只於五十六個,現則以漢族為主,因擁有認受性的權力,但基本權力的維護,政府需要以制度統一人民的日常生活,包括貨幣、文字、度量衡、軍事、教育及管治制度等,方可維持穩定。

反思一個現代城市對宗主國產生國族意識,通過法律建構成社會契約的泛認受性,共同的日常生活制度,共同發生或經歷的國際或地區事件[4],產生外在歸屬感,再輔以城市之間互相的政策配合及在地居民的互相努力相處[5],當然需要在地人口政策、教育制度及勞工制度等協調方能建構內在的歸屬感。

香港人又如何?
身份的迷思源於除了種族相近外,日常生活方式、貨幣、文字、語言等應用與宗主國相異,「想學的學不到、不想學的走進來」,我們認為法定的語言、文字、貨幣及教育等都是為權力所控制,只要宗主國的語言為英語時,我們必需學好英文,只要宗主國的語言為北京話及簡體字時﹐我們是否必須學好北京話及簡體字呢。廣州話及其他地區的語言才能最有效表達在地文化的最好溝通方法,香港人應該說廣東話(廣州話),上海人應該說上海話;官方法定語言及通用語言的詮釋不同,即使以後要普通話為法定語言,我們需要堅持,加上我們廣東人對全球都尚有一定的影響力(有點誇張);故我們廣東人都應該廣東話為香港的通用語言,繁體字為法定文字(高度自治呢)


[1] 方潤(2014).輔仁媒體.《城邦舊事 - 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01/28/61586
[2] 未知吉卜賽人、琉球人及印第安人可否計算在內,但現日本的純愛努人已經消失。
[3] 秦、漢、魏普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朝、元朝、明及清朝
[4] 如當年日本侵華、文革及天災等
[5] 文化及民族間同於一地相處,讀者會選擇以一個「沙律盤」還是一個「大熔爐」與新來港人士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