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沒有駐校社工.你呃人.教育局

沒有駐校社工.你呃人.教育局

先講一個故事,如有雷同實屬不幸。
在一個國際大都會中,一名迷失的小學生家長,發現自己的小孩有學習及情緒上需要;她十分焦急地尋找協助。她聯絡自己的姊妹,姊妹叫她去找區議員,區議員叫她找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當值社工評估她的家庭沒有什麼危機亦不是管教困難,提議她去找駐校社工協助。
於是家長就馬上致電聯絡教育局問她的小孩就讀的小學有沒有駐校社工,接線的職員按程序回答「你所查詢的學校並沒有駐校社工,駐校社工服務亦只中學才會提供。你可以向社會福利署查詢。」
焦急的家長聽完更加焦急,馬上致電社會福利署了解,接線的職員按程序回答「駐校社工服務只在中學提供,沒有為小學提供服務,你可以向教育局或你子女就讀小學查詢。」
焦急的家長心想「冇諗過求助會被人當波咁踢

焦急及無助的家長問其他家長然後聯絡學校查詢。
學校職員「乜乜乜小學,你好,請問有乜野幫到你。」
焦急的家長「你好,我係呢學校一年級學生某某某的家長,我想問我地學校有冇駐校社工?我想搵佢。」
學校職員「某某某家長,我地學校冇駐校社工喎。」
焦急的家長「吓但係其他家長話有喎」
學校職員「哦你話阿乜姑娘,你等等

焦急的家長與乜姑娘電話溝通後,乜姑娘會約她與學生面談,表示會跟進他們的需要。
事後,焦急的家長覺得有問題,心想「明明阿乜姑娘係社工,點解教育局同學校職員話冇呢?」

家長會知道學校裡有社工,甚至職員教師們都知道,為何會說沒有駐校社工
你也可以致電各小學查詢有沒有學生輔導人員,亦可能有相似的問題,為何?

因為全港小學從來都沒有駐校社工,只有中學有提供服務。從教育局於2003年開始的「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學生輔導人員應協同全體教職員、家長及社會人士,為學生提供全面而廣泛的輔導服務,協助學生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而且促使他們能夠一生不斷自學、思考、探索、創新和應變,以面對成長路上的各項挑戰。」[1] 學生輔導人員、學生輔導教師及學生輔導主任均是在小學提供輔導服務,駐校社工在那裡?教育局從來沒有說明及指示小學是必須聘用社工擔任學生輔導人員,那何來駐校社工。家長從來都是認知學校有社工,就是駐校社工,但當家長問學校或教育局有沒有駐校社工時,你就會覺得十分奇怪。
那學生輔導人員是等於駐校社工?官方答案可能是「這是校本可自行聘任有或沒有社工訓練的人士擔任學生輔導人員」。官方答案一向答非所問,坊間家長一向認識駐校社工一職,源於中學社工服務以及近期討論中的幼稚園駐校社工,可能在十五年免費教育推行後,社會福利署都可能會資助該幼稚園駐校社工服務。再思考,如幼稚園有駐校社工,中學已有駐校社工,為何小學會這樣「特別」,有此服務斷裂面?
在此不談教師、輔導員及社工之間專業性,但其聘任要求表面上看來很有彈性,骨子裡實在對三者都不太尊重;三者都其獨特性及角色,只能並存,不能互相取代。
學生輔導人員並不一定是駐校社工,但家長認知小學是有駐校社工,提供輔導服務;名不正,言不順,行不通。

請教育局公開學生輔導人員的受訓練資歷,讓家長知道學生輔導人員是否等於駐校社工。

你呃人,教育局!




[1]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8/2015)小學「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指引.第一章「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的原則和服務範疇

長江後浪推前浪,應當一代新人勝舊人

香港經歷雨傘運動後的一次全港性的大型選舉.區議會選舉於20151122日落幕。一個選舉,總會有新人上場,有舊人落寞落場。正正是新舊交替,新陳代謝的正常現象。
從不同報章及新媒體的論述,傘兵及本土派的成功以至政團大老的失守,但無影響傳統政黨在區議會的議席,新舊交替。
一場政治工程一定有政治取向、決定及影響,不是單以「蛇齋餅糭」或「我要真普選」為口號就可以得票當選;而地區工作才是反映當選人「選舉時的各候選人」的平日深耕細作,處理地區議題及接觸街坊態度,致他們能夠當選。

一群年輕的當選人更被視為議會的動力,把一些更在地的聲音帶入區議會,推動議會革新。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以巴情仇.圖看世界.拉闊視野

以巴情仇.圖看世界.拉闊視野


從全球研究學部.社會科學系的叮噹副教授分享了以下一圖:「以巴情仇」
當中有感,而發此文。

轉載自明報網站
以巴之間的情仇又未必是單純以宗教或歷史或霸權主義可以看得清,當中連繫著各國於中東的角力。

猶太人的復國運動.錫安主義(Zionism),「錫安主義」下的猶太人復國活動維持了多於3000 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1917 年,時任英國外交部長貝福爾(James Balfour)的發表了支持猶太復國運動的《貝福爾宣言》,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自治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1920 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領土的協議中,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中東領土成為英法兩國的委任統治地區,英國向猶太人放開了移民巴勒斯坦的大門,於是大量猶太人開始從阿拉伯國家及世界各地回流巴勒斯坦。

1947 4 月,聯合國設立了巴勒斯坦問題特別委員會,並訂下巴勒斯坦分割案和巴勒斯坦聯邦案。同年11 月,聯合國大會投票,通過了巴勒斯坦分割案的181 號決議案。於次年年5 14日,在英國託管期結束前一天,以色列國正式宣佈成立,更於1949 5 11 日被承認為聯合國的成員國」。「錫安主義」的主張亦大致完成。

以色列立國及擴張至今,巴勒斯坦先後出現不同的「恐怖主義」武裝組織包括(法赫塔、哈瑪斯及真主黨等)對抗猶太人的入侵及迫害,對那些「恐怖主義」武裝組織的論述皆由西方世界的價值觀進行論述,因西方國家認為巴勒斯坦「恐怖主義」武裝組織的背景都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有關,而造成文明衝突.宗教文明衝突。但在猶太復國主義者發動「阿裡亞」之前,千百年來巴勒斯坦原住民們和猶太人、基督教徒等友好相處,從來沒有像歐洲那樣迫害過猶太人。在猶太復國主義者大量移民巴勒斯坦的時候,通過各種手段獲取土地之後實行「白地政策」,強行驅逐祖祖輩輩居住於此的阿拉伯居民,因此才挑起了阿猶矛盾。

我們要考慮的是當時聯合國於二戰後的181 號決議案沒有對巴勒斯坦當地的阿拉伯人尊重,「聯合國憲章規定一個國家的分裂或統一應由當地居民投票表決聯合國尊重當地居民的意志和選擇即所謂民族自決權」。

今年巴勒斯坦成功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國」,但我們亦見到國際治理組織在一些在長期涉及前冷戰及當代地緣政治之間爭議中顯得無力。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仍然擁有最終否決權甚至無視組織之間契約。從聯合國加沙衝突問題實況調查團的報告中,其中一項提及:

「當時孩子們正從學校回家,加沙的街道上擠滿了忙碌著自己日常事務的人們,這一時機似乎經過計算,目的是要造成最大限度的混亂,在平民中製造大範圍恐慌。許多平民被拘留,甚至在試圖投降時被打死,他們的遭遇表明,已經特地制定出有效的接戰規則、標準作業程式和給實地部隊的指示,以創造一種環境,以無視基本的國際人道主義法和人權規範來取代適當顧及平民生命和人的基本尊嚴的做法。」「調查團關切地注意到以色列官員,包括高級軍事官員的公開言論,大意是不相稱地使用武力、攻擊平民和破壞平民財產是實現以色列軍事和政治目標的正當手段。調查團認為,這種言論不僅有損於整個國際法制度,而且也不符合《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因此,應該受到明確譴責。」

至於以色列受到聯合國什麼的譴責,建議則只能倡議國際社會對加沙地區提供人道援助沒有實際議案「對付」以色列相關政府及有關官員。

那以巴之間究竟是宗教文明、文明衝突、國族鬥爭、國際大國/ 集團角力下的棋子?
·         宗教文明衝突不成立,當中無法單一論述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對立而發生的衝突;發動復國運動的猶太人,順著「錫安主義」的目標工作;同樣巴勒斯坦內的自治組織「被稱為恐怖主義組織」,順著古蘭經的教義生活,只是我們當代以理性及世俗化的生活方式去看別的族群生活。
·         國族鬥爭可以成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當代的地緣關係變遷中可以找到約旦河一帶的格局一直在變,十分明顯發找到兩個不同的種族在爭奪佔領及抗爭「侵略」。
·         國際大國/ 集團角力下的棋子,我們可以從地圖之上觀看以色列的位置,西鄰地中海及西奈半島,東鄰約旦、敘利亞、沙地阿拉伯,再遠有伊拉克;這是一個亞歐非三洲之間的戰略位置,當中有多少是親西方國家,如今大都被「自由主義及民主主義」所「解放」,推翻獨裁者統治,但她們獨裁政治也是民主制度所選的,這才是吊詭之處。
o   大國不會直接與相等水平的對手較勁,而會動員其次一級的盟友在戰略地區維持或製造爭議,我們可以從冷戰及後冷戰至現美俄中角力看到。

o   以色列可以為美國冷戰時及當代之棋子,巴勒斯坦呢?

總結,恩怨情仇可能不能一招了結,可能她們都受著「外部勢力」影響,為求目標,甘為棋子。反思他們間的情仇,回想人世間的矛盾,只你一息尚存,生活在制度之內,我們都無法得到「真.自由」,即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退出江湖紛爭,亦只有離這個世界。

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舊文:後雨傘運動,何去何從 (一)

後雨傘運動,何去何從 ()


七十九日的公民抗命行動、雨傘運動、佔中等未定案的社會運動,無論「左右、黃藍」的論述為違法還是合情合理的公民抗命,這次的社會運動表面上看似已經完結,問題表面是政制改革的方案中,市民參選權受到剝奪;社會運動的行動結束,但表面問題尚未處理。那這個後雨傘運動時期,左右黃藍、激進派、和理非非及沉默的大多數該何去何從?

為何運動未定案?
雨傘運動今日都未能蓋棺論定因為她的目標尚未成功或確定失敗而未能有一清晰歷史性的定案及論述。
論述權一直由有權力一方操控,以下有幾個方向的認定:
·         官方:認定為違法的佔領行為,應予以譴責及追究法律責任。
·         黃絲帶朋友及民主派:認定這是公民抗命行動,是爭取普世民主價值的社會運動,是民間逼不得已對政府的反動,爭取真正的普及選舉,讓所有香港選民有參選權。
·         激進民主派:認定這是公民抗命行動,可以有機會影響政府運作,以勇武抗爭,爭取主流論述。
·         城邦派:認定這次社會運動有助推動其城邦論,所謂「港獨」的論述。
·         普羅市民:認定這次社會運動,起初為學生運動及爭取民主的行動,均十分同情及支持;至佔領行動出現及持續,部份市民覺得影響到他們日常生活、出現暴力衝擊及「主導者」統合力日衰,漸漸支持度減低。
實際的佔領行動表面完結原因為內部不統合及低估了外在司法程序「禁制令」執行的影響。請恕小弟事後孔明,小弟已早在佔中運動籌備階段間與投入參與的朋友討論,請他們參考美國佔領華爾街事件及香港響應佔領華爾街事件的行動「佔領匯豐銀行」。雖然事件背後性質與佔領中環有所不同,唯行動手法有相似之處。
香港響應佔領華爾街事件的行動因匯豐銀行向法院申請禁制令而被清場結束,若佔中運動期間有組織或政府申請禁制令去清場的話,運動組織者應思考如何應對。可是不知是朋友沒聽入耳,還是組織者過於樂觀。


整個雨傘運動對香港社會的影響深遠,她讓市民參與政治的意識得以醒覺,從而更加關心社會;亦把過往社會各界潛藏著的矛盾帶到表面,加劇了上至社會,下至家庭朋輩的關係疏離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