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香港特色.粗口文化



香港特色.粗口文化

近日從新聞聽到老師以「粗口」問候警員,是否侮辱,大家心中有數便可。回想從前見到邊青常以「粗口」問候警員時,又是否侮辱,大家都明白。雖然事件性質不同,但警員都是執行職務期間受到言語的侮辱,相信警員自己都不想有此遭遇。同樣,我們都期望自己的工作環境不會受到別人的言語侮辱,那是否欺凌?邊青面對社工,初認識時,他們都會以不同方法去測試社工的底線,而會說「粗口」或一些違規行為,但基於關係及尊重,他們會日漸減少對社工講「粗口」或一些違規行為。

「粗口」本身是廣東人傳統的次文化,我們自小到大都識講,單從字面我們很難界定清楚是否侮辱,只能說粗鄙,我們亦要看「粗口」是出於什麼人的口,說出來時的態度去分析是否侮辱。例如一名從事建築的中年男士,一開口便是「粗口」,那他是否看不起別人,侮辱他人,這是他的習慣,只能說是粗鄙。反之,當對方心存挑釁而流露出「惡形惡相」的表情或於不符社會規範的場景而講的「粗口」,對別人構成心理威嚇的,又是否侮辱及欺凌。昭然若揭吧!

不同的工作環境都會面對不同壓力,社工會面對市民以「粗口」問候政府、公司組織及對頭人;警員會在街上及警署內面對市民以「粗口」問候政府、警方及對頭人;邊青及市民都會有時被客人、老闆以「粗口」問候;老師都會於學校內被學生或家長以「粗口」問候。那又如何?我們可以保持克制,了解對方何以以「粗口」問候,講「粗口」的人亦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以「粗口」去表達自己,除非自己有其他目的。

大家能否設身處地去理解對方工作所遇之難處,不要「好心做壞事」。見到一些不平事我們都會挺身而出,這是一個楷模;但用錯手法去挺身而出的話,我相信這不是一件好事。

有警員問社工,如何可以改善他們與邊青的關係;至少在執勤時可以減少衝突,我記得回應是:「當你專業判斷邊青的形跡可疑,你會上前調查;但請注意態度,可以客氣一點面對他們,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流連街上。」邊青都有問社工同樣問題,如何在他們流連公園、網吧、碼頭等時減少與警員的衝突,我記得回應是:「你對人態度好,別人就會對你好,了解對方調查你的動機,互相合作便能減少衝突。」

再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期望在自身的工作中受到外在干擾嗎?不論社工輔導、教師授課、警員執勤及小市民日常工作,都期望能維持自主不受別人干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