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0日 星期二

我在社福界的日子.二



七十後走入社福界

從學院訓練走到職場,感受到北斗星光環的消失,亦受到就業市場衝擊。畢業時正金融風暴後的香港,我們一群七十後一同寄求職信到各大社福機構,自己寄出了六十多封,有同學較進取的寄出了百多封,當時同學們從報紙及招聘網上找到任何服務範疇及薪酬的社會工作助理及福利工作員職位就馬上寄出求職信,我自己比較有「原則」,就是只選個人期望的服務範疇如社區及青少年工作,當時社區工作還有綜合鄰舍計劃(INP)及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NLCDP);縱使有面試機會,可是自己尚未有足夠經驗擔任實務工作。同時也有應徵青少年工作,包括青少年中心、青少年綜合服務及外展服務。自問未如其他同期同學進取,「原則」內我堅持薪酬要與公務員.社會工作助理編制(MPS)[1]掛勾的社福機構服務崗位才應徵,當時我知道有同學以月薪八千大元成功入職擔任某機構的深宵外展社工,自感嘩然,亦知道這位同學只做了半年就離職他投。最後我亦有幸加入一良心機構成為外展社工,何以我會稱該機構為良心機構?記得當收到取錄通知時,我問學院講師有關機構的背景及行內名聲時,他們皆說那機構很「悠」,較有人情味的。當時心想,這是否真的「悠」?但事實卻不是,只是行政架構較為簡單。

地區外展隊的生活不是「悠」,而是十分充實。雖然自己的工作效率時常未如督導的理想水平,我堅信要問心無愧,以青少年(服務使用者)福祉為首的理念行事便可。經過時間的洗禮,心中的烈火隨著人生的角色轉變而需要調整,轉成文火;我需要從現制度及社群間的矛盾、吊詭及迷思中找一點出路及相交點,從而讓下一代生活安定。在走入社福界後,我經歷以下幾件事:
1.      於良心機構擔任外展社工
·         見證過往的個案成為社工,薪火相傳
·         見證過往的個案成家立室,穩定生活
·         見證過往的個案找到理想,發展所長
·         見證整筆撥款(LSG)對業界所產生的異化過程
·         見證整筆撥款(LSG)對業界造成市場化的影響
2.      加入社會工作者總工會
·         參與業界罷工行動
·         參與業界足球運動
·         計劃業界前線同工的專業發展
3.      於社區學院教社會服務的毅進課程
4.      於社區學院擔任輔導主任

七十後的我,正正經歷香港的經濟急速發展及政治制度改變與主權變遷,又有不同的社會事件如六四事件、移民潮、股災、保釣事件、九七主權變更、金融風暴、沙士疫情、七一大遊行、金融海嘯、中港矛盾事件、國教事件、普選爭論等等。社福界又如何身處於這些社會轉變中,無奈她是於建制內的制度建構物,不免成了政府「維穩」工具之一,維穩之重,在於市民生活需要得以滿足,而讓普羅大眾安其居樂其業,以降低求變的慾望及訴求。社會工作訓練中亦有社區工作及倡議,以促進社會及政府改革,可是無奈地鄰舍層面社區發展計劃(NLCDP)漸漸消失,主力以社區工作手法介入的社會工作者及服務(CD)漸漸減少,那究竟是是社區沒有需要,還是政府不想見社群間的團結,有組織及理性地向政府表達訴求?
除了社群的團結,業界的團結亦是維穩的障礙之一;業界的團結可以有效地為社會福利計劃長遠的發展,反映現行政策的利弊。

七十後的我及同儕正正見證了市場化、管理主義及新自由主義造成業界的異化、分化及山頭主義,工具理性還是溝通理性,人性化的工作能否量化嗎?
單以商業管理手法去運作社會福利服務可行嗎?

從社署的把服務「外判」就可見,基本上社署除了留下有法定及司法程序相關的服務,大部份服務都「外判」予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NGOs)。因「外判」制度的關係,業界內的競爭必然出現,當中大都是良性,因為多是資助及恆常服務,但價低者得的投標服務模式及以服務計劃基金模式又會引申質素、機構「以本傷人」的討論。這第三條路真的好走?
同工的生活及待遇,制度不會考慮,市場有無形之手去自行調節。正正是這一隻手,讓業界走向不團結,亦是這一隻手,利用同工的專業及自身的良心,進行異化的剝削。


[1] 當時社會工作助理(SWA)入職起薪點為$125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