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社會福利與中產生活的論述.消失的中產.二


中產@社會分層
於現代社會中,社會分層及階級是必然的存在;社會流動亦是我們所鼓吹的,當中是需要通過教育及工作去達至,這是可用於傳統的資本主義本土工業社會,因是傳統現代社會的論述,讓我們適應「鐵籠」內的生活世界。可是當市民見到堅尼系數所論的貧富懸殊問題時,馬上便想到社會福利應當如何幫助貧苦大眾,但中產人士呢;從上文的調查中,他們實有著表面風光,內裡滄桑的現況。

表面風光:

1.      擁有一所或多於一所物業(市值200800)
2.      在其工作擔任中層管理或專業工作
3.      有良好的人脈及家庭背景
4.      高學歷及專業知識
5.      生活有品味及文化

內裡滄桑:

1.      由於擁有物業,中產需要向銀行做按揭,以市值200800萬的物業,約月供800025000,供2025年,成為既有安全感又滄桑的樓奴
2.      由於位任中層,左右做人難,又要不停工作,心身壓力大,有機會「過勞死」
3.      看似很多朋友,但那位是知心友;家庭背景都嬰兒潮下出生的父母,靠他們自己的努力及香港的機遇才能成為「中產」,他們對我們有所期望,同時他們又有一定收入,到退休時亦要維持到接近退休的生活,對現在的中產亦構成一定生活壓力
4.      由於學歷澎脹(credentialism)的關係,我們都進入了「以有涯隨無涯」的世界
5.      由於中產人士需要建構一個生活世界及規範,至於是否有藝術及文化或品味,這是十分個人化的討論,但他們得到同階層的人士認同,就算不認同的品味都會表面認同以讓自己維持中產的身份

中產人士位列社會的中間,比上不足,比下現卻不是有餘,只是「我睇你好,你睇我好」。他們被認為較少需要使用及接受社會福利服務,可是:

1.      從一個平等的角度去看,他們有義務納稅而較難接受社會福利(包括房屋及醫療),何以平等機會;
2.      從公平的角度去看,他們又看似較有經濟能力使用私人市場提供的有關服務,現況下私人服務他們是不能長期使用及講買;
3.      從民主的角度去看,下層建築的人口比上層的多,但少數卻控制多數,而從來世界上的任何制度都不民主,只有有限度的民主;
4.      從自由的角度去看,他們是看似擁有較大的自由去選擇,但現況下他們的選擇空間十分狹窄(大企業霸權);基層亦清楚地明白完全沒有選擇空間接受私人市場的服務,但公共社會福利服務的願意為基層提供服務(因社會工作者/ 相關人員大部分都有良心),而他們只要願意接受服務及通過制度的審核便可;雙方都有低度的自由去選擇及接受社會福利服務;
5.      最後從公義的角度去看,各階層都對公義有其論述(Discourse),誰有權力[1]才有公義,即各方都為自身的利益出發,認為己方有較大福利需要。

之後再有社會轉型下的中產...


[1] 權力的來源:擁有生產工具(馬克思),知識(傅柯)及學歷,社會地位,財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