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香港人的國族思潮



香港人的國族思潮

踏入二零一四年,執筆時將送蛇迎馬。農曆新年(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要節日,作為中國.香港人,有著一些對自己國族的反思,清談一下,馬年再上路。

香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擁有一個地緣及歷史文化的國族關係。這幾年,香港與內地的矛盾日益瀲化,本土主義及「城邦」意識的崛起,本已有身份認同問題的香港人,今日更為自身混淆,一方面不欲被內地移民及旅客影響日常生活、樓價、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等,另一方面卻部份依賴內地的消費力及投資維持本地的商業、零售及旅遊業,同時又依賴內地的農產品輸出(雖然質素甚為參差)維持本地的食品供應。雖不是唇齒相依的關係,本地亦不能單一地斷絕關係。

有著不同的羈絆,香港及內地的關係真的「不言而喻」。我們是第二或第三代的內地移民後裔,「舊香港人」,請撫心自問,當我們要談身份認同、本土或城邦時,我們實在對香港的歷史有多少認識?我們實在是以香港為根為家,我們亦透過幾代人生活建立了一些本土的生活文化,即使這是較為「結構及傳統性」,總算是背負並承傳著中華文化的香港人。

無論讀者是否「左膠」或「本土」,「左翼或右翼」,筆者都應該滿足不了他們的要求,本文只是想清談一下香港人的國族論述。

國族的迷思
一個國家及民族的構成,是經歷過部落族群間的角力及互相消除的過程,把沒有相近規範及生活世界的人排除,自成一個族群社區,而不同社區亦需要互相依附共同生存,當中出現一些互相排斥共融的運動,構成一個具共識兼認受性民族,以其生活的地理型態建構成一個地緣國家[1]

香港又是什麼的樣式呢?以中國的五十六個種族之中,香港位於中國的南部,本身以漢族較為普遍,單以族群的生活文化,我們生活習俗多與廣東省內的漢族族群相似。故在香港開埠前是屬明清朝政府的新安縣所管轄,早有居民於香港生活,即現時所稱的「原居民」。在一八四二年的「南京條約」開始,香港正式開埠,於一八九八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條約,把現代香港正式租借,借來了九十九年的時間,成為英國殖民地。

請讀者思考一下,如你是殖民地的總督及宗主國,你會如何看待殖民地及當地的原居民?

香港被租借後,於一九四一年聖誕節被日軍佔領,當年英軍在那裡?只見加拿大及本地的義勇軍抗戰[2]。「三年零八個月」的生活,只要讀者有機會問一下長者們就會了解實況,那段時間都是被殖民的生活,本地居民受到什麼的待遇?

戰後至一九九七六月三十日的約五十二年,香港仍然是被借來的,憑著香港特有的地理戰略位置及身份,一直處於國共內戰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橋樑及情報交流點。讀者們可曾知道,香港回歸前是有一個名為政治部的部門,亦有拘捕過政治犯,短期關押於摩星領的「小白屋」中,等候送回英國[3]

七十年代起的經濟起飛,可以先歸因於香港經歷過六七暴動及大大小小的社會問題,管治方式需要改變[4],同時全球化的帶動商貿發展機遇,香港的內地移民及本地居民皆能政通人和地把握機遇,建構了香港的「黃金二十年」。這段時光亦今日香港人所懷愐的最好時光,不過這只是在經濟及物質生活上,政治、民主及國族上實沒有太大開放的空間[5],同時市民亦不太接受當時學生的行動。

經濟起飛,「衣食足,知榮辱」,國族主義從何建構?教育制度,不少國族國家都會有公民、國民或德育教育如日本、英國、美國等,是培養身份認同、是批判思考國家的對錯,教授學生公民權責和民主價值等,而非單一盲目愛國。香港並沒有指定的公民教育課程,因華人社會十分重視考試,公民、國民及德育教育課程可有特定試題及答案嗎?以筆者為例,自小都是聽「天佑吾皇」(GOD SAVE THE QUEEN),上課學的香港地理、基本社會制度及法規,教我們如何守規則,只有中國歷史才會較深入認識自己的民族,但沒有香港歷史研究。試我輩何以有清晰的國族意識或種族融合的概念,只知要依從市場需要、社會制度及政府政策生活就會有安穩的生活。

馬年將近,讀者尚有空間反思自身國族時,可思考一下閣下的民族有何與眾不同,可以把其他人排除,如有請便。實在國族間的相處,互相體諒及理性溝通最為重要,但政策的配合更為需要,因她可以建構一個開放且理性的平台讓各國族的人可以互相理解,達至一個多民族共融的社會。


[1] 不少現代國家的構成皆有此國族主義成份
[2] 可到中環的和平紀念碑憑弔。
[3]如果斯諾登事件是回歸前發生的話,可能他不會選擇到香港,或者他已在香港被政治部「保護」,不知是去了英國還是返回美國。
[4] 香港總督楊慕琦在推行屬政治制度改革一部份的「楊慕琦計劃」時,容許其殖民地在戰後可擁有高度自治權、自主權以至獨立,但在二戰後,英國不能防衛香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侵的情況下,英國當局深知香港「易攻難守」(1941年的香港保衛戰足以證明),在暴動、間諜和顛覆局勢不穩定之下,「楊慕琦計畫」便告吹。(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
[5] 1971年的保釣運動:「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發動學生上街示威,指控美日勾結,其中該年77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在維園發起的七七大示威,更演變成嚴重衝突。威利警司率領千多名警察,以近乎一比一比例,武力驅散示威者,用警棍隨意毆打手無寸鐵的市民,由此為香港70年代的學運潮揭開了序幕。(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F%9D%E9%87%A3%E9%81%8B%E5%8B%9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