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當代社會生活形態概述

當代社會生活形態概述
 

後工業社會的改變,讓我們的社會從傳統結構性工業社會走到「後現代」,包括我們的生活世界中的「系統[1](System)、使用「符號[2](Symbol) 的能力及時空壓縮[3](Time space compression) 造成的地域性的趨同與趨異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現在,我們仍然生活於後資本主義社會之中,一面見證著生活世界被「系統」侵蝕,一面見證被權力及知識以不同形態的符號所壓制,一面見證全球化造就的趨同及趨異。

我們生活一個小城市裡,有著「高質素」的生活水平,卻面對全球不同城市的互動產生出的生活危機,當中包括宗教、氣候、貨物供應鏈、能源、治理制度、自由、生活文化及藝術等等。在追求現代性的同時,我們亦需要反思過於依賴工具理性生活的問題。

我們生活一個小城市裡,也同時生存在一個異化了的「鐵籠[4]」之中,這種生活有著幾種形態:

工作生活:

  • 以自己為生產個體,通過參與生產分工,操作機器或勞力生產出實際產品;
  • 以自己為生產個體,通過參與提供服務生產「服務」;
  • 最後賺取「合理」的薪酬,即是賺取代表財富「符號」。
  • 自己知道自己在生產什麼,參與了生產的哪一個部份,究竟擁有什麼的生產工具?
  • 會否「過勞死」?從而不去反思社會生活。


消費生活:

  • 以自己通過生產過程賺取的符號去換取個人「合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
  • 以自己通過生產過程賺取的符號去換取「商品」;這些在社教化及認知中,被建構成代表地位特徵「魅化」的商品;以商品去麻醉自己在生產過程被剝削及異化,消弭被上層建築壓制。
  • 反思生活的現代性,以「去魅化」的理性生活去換「魅化」的商品及服務,不停的輪迴及循環;
  • 這些商品,自己有否參與或認識其生產過程,自己知道自己是否協助建構及魅化商品?
  • 不知不覺間,現代生活的自己已墮進異化的輪迴中,自己與個人本質「自主性」的疏離,與人際關係的疏離,與產品關係的疏離,與勞動行為的疏離。

馬克思的經典名言[5]論述異化現象:「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勞動生產了智慧,卻注定了勞動者的愚鈍、癡呆」。

「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並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並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並不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損傷,精神遭到摧殘。因此,勞動者只是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勞動之內則感到爽然若失。勞動者在他不勞動時如釋重負,而當他勞動時則如坐針氈」。

「把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跟動物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

階級生活:

  • 我們堅信,自己有能力通過教育、工作表現及社會機會往上流動,在鐵籠中向上爬,增強自己以「適應」鐵籠中的生活;
  • 鐵籠中各社會階級的持份者,會否讓多數的下級者通過教育、工作表現「入侵」自己的領域?
  • 各階級持份者必然會鼓勵權力訂立維護階級利益的制度,以限制下階層者上流的機會,按表現 (Meritocracy)還是按關係(ascription)
  • 以上層建構的往上流迷思(教育及考試制度),麻醉各階級的教育制度的失敗者,以文憑主義 (credentialism) 維持他們於職場及社會階級的上位者地位。
  • 我們於教育及考試制度消磨人生,「以有涯隨無涯,殆已[6]」,通過制度去讓自己感覺良好,亦是我們在這迷思中被異化,自己可以於制度內找到教育及人生意義嗎?


宗教生活:

  • 宗教的意識形態,源於各地緣部落社會之圖騰文化[7],對大自然的敬畏心理形成基本的意識形態,由敬畏大自然趨向對社教行為代表(孝、義、勇、忠心、愛及犧牲等)敬仰如耶穌、佛祖、穆罕默德等;
  • 宗教制度形成,基於敬仰的過程中,人與人透過宗教內建構的符號溝通所衍生出,族群認可合理的生活模式規範,形成權力認可的制度,即現代的教會及宗教組織生活;
  • 宗教制度的異化

    • 內在:教會內部的異化,我們於宗教制度及組織內追求什麼?
      • 如我們的宗教生活於制度內迷失,那我們就會於神的懷內迷失,於「神的代理人」治理中被無限異化,連信仰的本義都可能失去;
    • 外在:制度本身有排他性(Mutually exclusive)
      • 宗教組織之間的排他性.異端及新興宗教
      • 宗教組織及制度可作為政府與市民間的中介組織制度,權力及上層建築可通過宗教制度對下級者進行壓制及麻醉,消弭他們向上流的意志。
    • 反思:相信宗教制度還是宗教意識形態還是以宗教理念實踐人生目標?


普世價值觀追求生活:

  • 鐵籠內自由、人權、民主及公義,我們還要爭取什麼?這些普世價值觀十分重要,香港的獅子山精神更為重要;縱使是鐵籠內的獅子,也要合理地於鐵籠內生活,接受鐵籠建構者的約束;
  • 我們希望爭取到鐵籠內最大限度的自由及人權,能否合理?先建立具溝通理性[8]的公共空間,而只為自己利益去爭取自由及人權(可反思美國槍械管制法案及校園槍擊案例),我們亦只有為爭取而爭取,繼續被政治的既得利益者異化;
  • 相對的民主及公義更是較易被異化的普世價值,如宗教制度及其意識形態,本義為讓人權及自由得以彰顯,改善人的生活;形成組織及制度所產生的排他性卻異化了這個價值觀,各組織及制度的都為自己「生存」出發去爭取自己的「公義」及「民主」,參與者真的知道誰是民主及公義?他們又真的知道自己是參與「生產」的哪一個部份?


全球化的趨同及趨異生活:

  • 互聯網及資訊流動
    • 它的出現及普及體現了時空壓縮,把全球可以有網絡的地域距離拉近,「地球村」內,這麼近,那麼遠;原有地域距離之國族「部落」,都被它緊扣著,使全球人類生活走向「趨同」,而互聯網為我們生活使用之工具,可協助我們進行生產,過於對它的依賴會否產生異化,我們是運用互聯網還有被它利用?質變的異化。
    • 互聯網在「趨同」效應影響下,讓在地的原有生活世界改變,走向全球一體?在地原有的「部落」亦不會因全球化而消失,反之可能更為「趨異」,不被同化;
    • 故有在地文化保育運動,以對抗被單一的趨同;同時跨國企業及全球治理組織亦在「脫嵌」後再去在地化,要吸取在地固有文化,把其制度在地並且生根;建構制度趨同而實務趨異的全球在地化的生活方式。
    • 反思:
      • 我們可以運用全球化帶來的優勢同時,亦需要思考我們只是從一個小鐵籠變成一個大鐵籠,即一個小系統( [AGIL] Social System[9])放大至全球的系統而我們仍然是這個系統流轉。
      • 我們會否被全球化「趨同」或全面被開放,成為地球村的一部份?


發此文時的反思:
  • 我都是運用互聯網去發文,讀者都是以互聯網方式讀到我這個短文,我是提此文目的是什麼?
  • 我都是想反思一下自己及香港市民普遍及概括的生活形態,試以社會學概念論述,先以鐵籠內異化 (Alienation) 生活為題,因為我們經常「好心做壞事,及事與願違,甚或不知道為什麼去做一件事」,正正香港社會有此現象。讀者可以試把一些出現於我們身邊的事去反思一下異化及趨同趨異的問題。



[1] Jurgen Habermas. (1987).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2: Lifeworld and System: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 McCarthy, Trans.) Boston: Beacon Press.
[2] Michel Foucault. (1989). The Archeology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3] Giddens, Anthony (1981). "Time-Space Distanciation and the Generation of Power". A Contemporary Critiqu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ower, Property and th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pp. 90–108. ISBN 978-0-520-04535-4. Retrieved 23 May 2011.
[4] Max Weber (1905).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http://marxists.org/reference/archive/weber/protestant-ethic/ch05.htm
[6]莊子在《庖丁解牛》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7]陳海文(2007 2)晚期涂爾幹-社會學理論體系的完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7 2月號 第九十九期, 105-115.
[8] Jurgen Habermas. (1984).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1: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T. McCarthy, Trans.) Boston: Beacon Press.
[9] Talcott Parsons. (1951). The Social System.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