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岔路上的歸航 踏上另一出路





岔路上的歸航
踏上另一出路




前言
青年人成長過程中都會有一些他們不能預計的事,讓他們不如自己或家人期望走一條十分平坦的人生路,實現他們的理想。在香港,接受教育及面對考試就仿似是青年人的「人生」,入讀本地大學成了他們的「人生目標」。從前,學生需要面升中試、中三淘汰試、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才能有機會升讀本地大學;今日,學生只需要面對中學文憑試便有機會升讀大學,不論受教育局資助或非資助學位亦均有機會。無奈地,不少青年人都未能為自己找到個人目標及出路,當要面對考試或聯招的失利時,更是百感交集,既無奈、無助及心有不甘,作出他們認為「無奈」的決擇,升讀副學位,然後再試考入大學。從所謂的主流「大路」踏進一條岔路,再走出另一條出路。

無奈的決擇
不少學生、家長及學者認為香港的教育制度重視考試,常有一試定生死之論,一次考試的「成敗」,實不足以為青年人「蓋棺論定」,而近年不少青年學生完成公開試後選擇就讀副學位課程,起初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去走一條岔路。最後通過副學位的資歷升讀大學學位課程或繼續找尋自己的理想,走入「歸航」的路。

人生的路很漫長,但「人生有幾多個十年」,追求理想更可能不只一個十年。從與書院學生討論及輔導過程中,發現不少青年人實有自己的理想及成為專業的目標,他們覺得無奈及感慨自己未能「直入」大學,時想完成一年副學位便能以非聯招方法升讀受資助大學學位課程,無奈地他們的公開試成績未符合學位的入學基本要求,唯有接受現實完成整個副學位課程才嘗試升學。


岔路上的點滴
無奈地走入岔路,學生想盡辦法盡快離開,重回理想的「大路」。他們在岔路上,繼續面對著另一些制度的挑戰,當中包括副學位中的評核機制,同學生常的大專生活;最終他們都期望能夠以非聯招的方法入讀本地學士學位課程,走回「大路」。
「大路」以外,同學亦有在岔路上找尋自己追求夢想的道路,途中可以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發展入大學以外的另一條路。

:人生中總會遇到的H類.取自Plastic Thinghttps://www.facebook.com/yanip1012

岔路上的匯合點每位同學都不同,而他們有著相似的生活點滴。同學們在大專生活的每一份小組計劃及報告都會遇到圖一中八類同學,他們都會一同走過兩年的大專生活,同一經歷岔路中成長的風風雨雨。小弟及同工(學生輔導人員)時常聽到學生們在慨嘆自己當了「默默地做()」的那一個,其他同學都未能好好合作一同完成整個小組計劃及報告,沒有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為入大學打拼的組員。  


:死線戰士的時間管理.取自Plastic Thinghttps://www.facebook.com/yanip1012
 
學習模式及評核制度的改變下,大專生都不再是「小學雞」了,校園生活亦有需要改變,自由度及空間較中學階段都變得廣闊,但反而見到不少學生都反映功課壓力之大讓他們快要崩潰,甚至小組組員互動、孤獨感及實際功課的交雜下,精神健康頓時出現了問題。生活習慣慣於當「死線戰士」(Deadline fighter) 亦正正是生活及學習模式的改變,學生未能適應及有效管理所引發的「挑戰」。

學生經歷過公開試的「挫敗」走到書院,起初都對自己的能力不太掌握,對大專及大學對學術評核都不太清楚,不知講師如何評級,習作的寫作方法,小組計劃習作的要求均未有認識。很多學生尚以中學的學習心態在大專學習,要求講師把資料「填飽」自己,不去發問,不去與講師及同學進行學術討論。

「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對事物要有好奇心,才有動機去探究。」
「若要求,先要學懂發不恥上問[1]」,這才是學問

不去發問,自然未能了解講師及教授的要求,同時亦未能增進自身的智慧及改良思考方式:「真理是越辯越明」。同學期望從岔路中走到出口,是需要自己的改變去增進個人的智慧,從而取得良好的學分,爭取大學面試的機會。

岔路上的轉捩點
「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就是討論有人能夠把握時勢的機遇,成為自己成功的轉捩點。不是所有人都能被建構為「成功」,但最後能達至「成功」的人,就是能把握轉捩點中的危機化成機會,加上自身努力、專注及堅持的態度,終能成功。


與學生準備以非聯招方法報讀大學學位的過程中,學生輔導人員同工嘗試學生一同了解自己報讀大學的原因,發掘內在的優點及正面的人生經歷,並鼓勵學生儲備一些時事及日常生活的常識資料庫,以備面試及筆試時應用。學生的背後有著不同故事,亦奮力地向著一個被建構的目標進發,但當中缺乏一些對自己的覺悟(insight)及認識。在輔導、討論及面試練習過程中,同工逐一與他們一同找出他們的自己轉捩點,同時讓他放手一搏。

***不可能每位學生都會是制度內的贏家,學習亦不是「零和遊戲」,只在於學生自己所訂的學習及事業目標。


[1] 《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