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綜援判決後的反思



綜援判決後的反思

近日社會討論中,各界對社會保障的論述戰經已展開了。事源相信不用詳述[1]

一面為捍衛本土公民利益優先的「中間偏右」,另一面則為以人本主義、公義為先的社會福利界人士,包括自己的「中間偏左」。我相信自己未至於「左膠」,但相信社會保障制度已被衝擊,至於會否牽涉到其他社福制度、政策及服務,可能需要學者及政府研究了。裁決已矣,違憲就是違憲,我們無需再爭議。我們就他們申請綜援,但批准發放與否,制度內還有社會福利署社會保障部把關,我們唯有相信社署已矣。

身為社工的自己,以及身邊的社工同儕都最近不斷透過此事去反思其身,內心鬥爭不斷,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況下,暫時放下一些複雜的中港矛盾關係。從自身反思開始罷。

以下有一些自己反思點,歡迎各位一同討論:
俯心自問,自己成為社工的原因是什麼?

  • 只為社工註冊而有安穩工作,相信你已選錯了;
  • 為拯救弱小改變世界,我們未如救世者般偉大;
  • 我們基於人是可以改變,包括內在及外在的介入促進,以達成助人自助。


在社會工作訓練中,我們建構了什麼的核心價值?

  • 公義(正義)、平等、關注弱勢、尊重包容等[2]


實務工作中,我們需要與制度打交道,不能獨善其身,亦要避免異化。

  • 能否找到社工理論與實務的扭結;
  • 不能迷失於功能主義下制度自我平衡機制;
  • 不能只想著為自己服務的單位生存而自我中心,為做而做;
  • 避免「好心做壞事」,被「專業案主(Professional Client)」利用,從而濫用了社福資源,幸好我們有專業的分析及督導,有利我們去分辨;
  • 新來港人士是否只有國內單程證人士,來自其他地區的少數族裔而居港未滿七年又如何;
  • 制度(系統)本質是被建構及僵化之物,「歧視」亦是被建構,是族群之間互相找尋定位之建構,中港之間的身份論述不斷,是誰建構的?
  • 只少我相信我們還可以堅持平等地為弱勢社群服務,倡議制度的改革。


寄語
***「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共勉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